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下的机器人行业,“百舸争流”再合适不过了。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机器人公司不断涌现,当大家都将目光瞄准向“制造强国”迈进时,“工业4.0”作为舶来品让中国制造一下沸腾起来。
以色列机器人协会主席Zvi Shiller
对于正在雄心勃勃启动“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中国来说,如何在这个技术更新迭代的时代把握住机器人带来的商机?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幸运地在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捕捉到了机器人专家——以色列机器人协会主席Zvi Shiller,就共同关心的机器人相关话题进行交流与对话。
今年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就曾提到机器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中国,机器人已成为支撑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柱。
数据显示,2015年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销量同比增长17%,从行业看,电力电子、金属制造、塑料和橡胶制品制造行业是推动2015年销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Zvi Shiller认为,机器人市场快速扩张的背后,一定需要两个关键因素:行业支持力度、学术力挺及技术含量作支撑。“ 中国是处于转型期的制造大国,以色列富有创新想法并擅长产品开发,两国产业互补性极强。”
他还强调,目前机器人向制造业大规模渗透的时机已到来。
人形机器人只是“幻想”,很难真正到达市场
在这应接不暇的时代,Zvi Shiller认为真正的创新是将技术转换为产品。“机器人应为人服务”,这是Zvi Shiller的理念,也是他认为未来这一行业发展的方向。
“ 所谓术业有专攻,产品研发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我们专攻那些能发挥我们创造力的产品并服务于人本身的产品,比如脊椎手术医疗辅助机器人和辅助病人站立的机器人及其它生活服务类机器人,包括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0%的除草机器人和占有率达70%的游泳池清洁机器人。”
反观目前正打得火热的“人形机器人”,Zvi Shiller认为人形机器人只是人类幻想的一种体现,它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很难真正触碰到需求市场。
但这并不等同于说“人形机器人”完全没有市场,在一些特殊的领域,以功能、实用性为主的设计,同样也是一种策略,但Zvi Shiller也坦言“这是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机器人来抢饭碗,人类做好准备了吗?
机器人的快速崛起,有人认为未来“人与机器”将共同生存在一个劳动力彼此竞争的世界。
当然,这一担忧也不是没有根据。今年二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就曾发布一篇报告预计,今后5年,机器人将导致全球范围内的510万人失业。
尽管机器人在全球已然是一个大趋势,但许多人对机器人依旧会有顾虑,自动化机器人系统的崛起也并没有完全降低这些担心,当被问及“人类真的做好与机器人一起工作的准备了吗?” Zvi Shiller的回答是(这个问题)还要斟酌。
“首先摆在人类面前的难题就是如何战胜未知的恐惧”,他举了一个例子。1997年,他所在的研发团队就曾想参加一个无人驾驶实验,当时就进行了投票决定该项目是否开发。尽管科研人员都投出支持票,但无人驾驶实验还是被搁浅了,原因就在于大众不接受,他们无法预估车在实验过程中,若出现无法控制时出现的危险。
当时Zvi Shiller就意识到,尽管相应技术已经准备好了,但是对于公众而言,还是需要一个接受与被说服的过程。
另一方面,这也更加坚定了Zvi Shiller作为行业推动者的使命感,要更加不溃余力让机器人的安全度提升到最高,规范机器人的行业标准,用更加适合、潜力默化的方式去教育用户。
对初创公司的建议,需从小处着手进行思维
Zvi Shiller曾在多次演讲中提到“第二次机器人革命”,但真正要踏入这个浪潮还有崎岖。“扫地机器人最早出现时,消费者用不到200美元的价格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消费机器人依旧没有突破出现,这中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尽管如此,Zvi Shiller也透露,目前十分看好“机器人汽车”(无人驾驶)的发展,尤其是这家刚被Uber花高价收购的初创公司Otto。(Otto 一直以来专注于无人驾驶组建的研发,旨在以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完成普通卡车向无人驾驶卡车的转变。)
作为机器人领域的资深专家,Zvi Shiller也为目前正在投身于或者即将踏入机器人领域的初创公司,提出两点中肯的建议:第一点,较小型的企业应该小处着手进行思维,规模不用太大,最好锁定一个行业,比如只做传感器,或者只做简单化体系,把产品做好做精;第二点,对于中型企业,机器人需要复杂技术要求,应具备相应的合作精神,最好是寻求有学术技术含量的支持。
“世界正面临一场机器人产业革命,”Zvi Shiller在采访最后表示,“ 我们正处在风口,希望我及我的同行所生产的机器人,不要停留在为了赚更多利润、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而生产机器人,还要更多地为改善人类的生活而努力,这才是重要的,我觉得这才是机器人制造行业未来的大势所趋。”